查看原文
其他

岐山仁瑞寺恒志无来禅师行谊略考

黄柯嘉 磨镜台 2023-01-09


▲摄影:缪雯

恒志禅师,俗姓谭,法名无来,字恒志。为南岳禅门乘云宗第三十四世法嗣,衡山(今湖南衡阳衡山)人士,生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辛未正月十三日,其父名叫谭安祥,母亲陈氏。

恒志禅师的主要生平事迹,其依据是他的弟子寄禅敬安禅师(八指头陀)所撰写的《岐山中兴恒志来和尚道状》。

禅师童年时代便慕道好佛,经常教导同乡中的小儿要行善积福。性情淑孝,父母丧,衰毁断食。

禅师家贫,依靠耕牧维持生活,力作逾人,即使是在酷热和寒冷的天气也很少懈怠。


一、出家受具,钦慕高贤


当时,湘中禅门硕德法空玄成禅师正在大力兴复衡阳(今湖南衡阳)罗汉寺,四方缁素仰慕法空禅师的道风,竞相归附如流,恒志禅师也同时慕名而来,法空禅师一见,便认为恒志骨格清峻,神清气爽,道貌伟岸。

与久淹尘世之人弗同,惊叹恒志为“无上道种”,由禅师亲自执刀,为恒志禅师剃度,取法名“无来”,列第三徒。

因法空玄成禅师是恒志禅师的剃度恩师,法空的剃派传承来自南岳的乘云宗,法空为乘云宗第三十三世“玄”字辈僧人,清默庵法师在《重修乘云宗谱》时候,将法空玄成写为“元成”,之后几个玄字辈僧人都改为“元”字,考虑是避清康熙皇帝玄烨名讳而改的。

根据乘云宗的法派字辈,恒志继法空禅师后是“无”字辈。

随后恒志到达培元寺,礼谒无漏律师受具足戒,绍隆南岳禅门乘云宗第三十四世。

由于恒志禅师剃度出家的时间不详,根据“僧腊二十有七”推算,其受戒时间应该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当时恒志禅师38岁,此外,根据资料考据,恒志无来禅师比其剃度师法空玄成和尚还年长五岁(如迦叶尊者亦年长释迦如来而反事为师,诚如韩愈《师说》中云:“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之后,恒志禅师为求无上菩提,觅西来之旨。四方参谒禅门宗师硕德。

他听闻郴州(今湖南郴州)法云海耀禅师本分接人,法音远播,道高德隆。

据《清僧纪略》载:法云和尚系郴州苏仙岭长老,有至行,曾于道光末传律衡阳大罗汉寺,寺院缺少水源,和尚指地出泉,清香甘冽,饶益众生。

后移居普济寺,百废俱兴,颇复旧观。同治初,和尚为郴州干旱而祷雨辄应,堪称神僧。

和尚善巧度化,座下龙象甚多(晚清南岳著名高僧默庵法师亦出自其门下),恒志遂启程南下郴州,拜谒法云禅师问道。

然法云耀禅师宗风峻朗,不轻易许人以法,对前来求法问道的年轻僧人恒志秘而不宣。

恒志明白这是法云耀老和尚用心良苦,面对禅师对自己的考验,恒志禅师长跪法云禅师座前,痛哭流涕,哀恳不已,闻者莫不生悲。

法云海耀禅师见他心诚志坚态度恭谨,大为感动,可怜恒志禅师一腔求道心血,遂告恒志曰:

“无上妙道,非积劫勤苦不能修证,你只要静心修养,收回自己放纵的心意,苦修精炼,自然会有收益。”

恒志听闻法云禅师的开示,如获至宝,便依止法云禅师的开示朝夕研究,目不交睫

一日恒志禅师正在禅定之中,突然听到室外有破竹之声,迎风传来恒志禅师耳边,禅师不觉心中猛然有省,心中思惟:我勤修用功数年,想寻觅到自己的心到了不可得,哪里还会收回到自己放纵的心呢?


▲绘画:杏庐

据《清虚法雨》(2016年出版,万里、刘范弟等著)一书描写恒志禅师闻竹开悟事略如下:所称“闻破竹声有省”,是指恒志无来禅师猛然听到并体会到竹子被破开时那种痛快淋漓从头至尾一裂到底的声势情景,恍然有省而契悟,成语“势如破竹”指的就是这一情镜。

得法后的恒志禅师,又在法云禅师座下学习了一段时间,咸丰六年(1856年)回到衡州大罗汉寺掩关禅修。

后来,恒志禅师便与同门师弟恒忍无愚二人辞别法云海耀禅师,到江浙一带参学访道。

得到当时许多宗门耆老尊宿的印可,由于当时太平军占领南京,江浙一带很动荡,恒忍无愚禅师先行返回衡阳,而恒志禅师却继续参学。

在参学的路上,因为水土不服,恒志禅师被传染上疟疾,病得十分厉害,早晚或寒或热,饮食难进,且身体瘦弱,危在旦夕。

但是恒志禅师凭借着坚定地毅力和虔诚,依然诵经念佛习禅定不缀。


二、意志坚韧,悲天悯人


恒志禅师悲天悯人,不忍人苦,善待同行僧人。据《明清及近代高僧传》记载:恒志重病之时,和他同行一位南岳的僧人也感染了严重的疟疾,沿途痛苦不已,恒志禅师伶悯他,便不顾自己身体有病,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开始背负他,准备把他送回南岳。

千山万水,险路重重,这对一个健康的行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病人背负病人?

其中的艰难困苦可以想见。但是恒志禅师心意已决,执意如此。

于是,沿途的人们从此便发现有一位患疟疾的僧侣背负着另一位患疟疾的僧人,沿途一路乞食,向西而行。

恒志身体疲劳,行走的时候,因为久病体弱,禅师总是先将衣服、钵盂、经卷等物运到前面的人家,然后又返身回来,背负那位僧友。

如此往复,经常是一天往返数十次,而行程不过十余里…… 因此,整整花了一年时间,于咸丰七年(1857年)二人才回到衡山。

“沿途乞食医治,每行,运衣具至前店,复还负病僧,如此者日往返数十次,行不过十余里。”


▲摄影:缪雯

期间恒志禅师无怨无悔,无半点退悔,其坚韧之心,令人敬佩不已。

等到把那位僧友送回寺院,恒志禅师自己的病一下子变得更加沉重了,因此借居于南岳祝圣寺修养。


三、矢志不渝,终有所悟


恒志禅师痛念生死,不懈修持。他的病尚未好,就又开始研习禅定。

寺中文静老人见他只知耽味禅定,不务他法,担心他今后不能广弘佛法,普济苍生,遂劝戒恒志道:

“佛法广大,犹如太虚,无有边畔;洪纳巨细,又如大海,无际无涯。所以,吾佛门中人,一定要博识多闻,彻溶法源,方能修证正果;哪里只是枯坐禅定便能得法的?”

文静和尚看恒志禅师似信非信的样子,接着说:

“从前,有一位比丘,从远古的迦叶佛时代便开始禅定证悟,可是,直到梁武帝萧衍普通年间(公元 520-527 年)出定,却依然没有证悟禅法。人家高僧尚且如此,何况是你?”

听了老人的谆谆教诲,恒志禅师方始留心禅宗之外的其他法门。

一天,文静老人又指导他论说教义,深入学习教观。文静老人手中拿着一只钵盂,告诉恒志禅师说:

“你可别小看了它,它却是大瘐岭(在今湘、粤交界处)都提不起来的宝物。” “既然提不起来,怎么会又在你手中?”

恒志禅师反问道。“如果不在我手中,我怎么知道它是提不起来的宝物!”

文静老人微笑着回答说。恒志禅师一听,心中便豁然大悟,似有所得。

但恒志却又韬光养晦,不在人前炫耀;并在衡阳罗汉寺闭关六年,苦心孤诣,力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这六年的闭关苦修时间里,他在自己的静修室中,供置了一座佛龛,不时跪拜;自己昏沉欲睡时,使劲地用头撞柱,借以警醒自己,苦苦修证。

如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为日后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四弘扬宗风,住锡岐山


衡阳紫云寺、衡山万寿寺,分别设立了禅关道场,邀请恒志禅师前去说法。

恒志禅师都慈悲应允了,恒志禅师在弘法中开示多有阐发,四现禅机,听众无不称许敬仰,叹为宗师。

他在这些寺院指导后学如何修禅,接引了不少学僧。

咸丰十一年(1861年),法空玄成禅师因身体欠佳就从大罗汉寺住持退居,归隐在紫云峰佛国寺,恒志禅师随侍前往距离紫云寺外三十里处,有一座岐山,壁立万仞,高与天齐,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岐山上建有仁瑞寺,为清初禅宗曹洞宗第三十世懒放禅师开山道场、三十一世文穆禅师学修弘化道场。

懒放禅师俗姓毛,名鸿,字卫民,为明末进士,以明朝遗民的身份出家。

因其与定南王孔有德为旧识,孔有德仰慕他的气节,便在岐山建立寺院,供养懒放禅师住锡。

仁瑞寺规模庞大,寺庙有田业千亩,附近豪强每每多有觊觎之念。

到了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 ) ,洪秀全率众举事,北攻衡阳,寺庙的田产于是便被太平军占去,寺庙也随之废弃。

时紫云寺定禅师,不忍仁瑞寺凋零破败,于是他来到仁瑞寺,割草整理,粗建茅庵,护守这片山寺基石。

恒志禅师知道后,欲重修仁瑞寺,但是由于侍奉法空上人于佛国寺而未能成行。

同治二年(1863年)梓唐精舍住持妙明和尚闭关禅修,请恒志禅师为首座,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一日,法空玄成禅师圆寂,不久,恒志禅师任衡山龙泉寺住持。

同治四年(1865年)佛国寺、万寿寺两寺立禅关,请恒志禅师讲法,同时有默庵法师来寺护关,默庵法师游历时曾见到已经荒废的仁瑞寺,欲请恒志禅师主持重修中兴。

然当时恒志禅师负责主席龙泉寺无暇抽身,故委托同门师弟恒定无念禅师携了因、庆云等弟子前往主持修复事宜。

同治五年(1866年)恒定无念禅师应邀南岳白云峰下国清寺住持,遂离开岐山仁瑞寺。

恒志禅师应衡州知府张士宽之请来到岐山,住持岐山仁瑞寺。


▲摄影:缪雯

由于恒志禅师法音远播,声名鹊起,仁瑞寺的僧众日渐增多,一时清风远洒,云奔水赴,时人有“上有岐山,下有金山”的美誉,我国近代“八指头陀”寄禅和尚及禅宗泰斗虚云大师等著名高僧皆闻恒志禅师名而来岐山全力参叩。

恒志禅师将岐山仁瑞寺扩建为“十方丛林”,确保今后不会被某些僧人演变成“子孙道场”,恒志禅师专门在衡州官府备案存档,以便日后查稽之用。

清光绪年间仁瑞寺又敕封为“万寿仁瑞寺”,沿称至今。

山上“万寿仁瑞寺”匾额为清光绪皇帝御赐。清慈禧太后又钦赐半副鸾架。

寺内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千人锅”和“五百人锅”各一口,寺外肃立白塔林30余座。

晚清著名湘僧默庵法师也在岐山仁瑞寺担任过监院,协助恒志禅师重修和管理寺院,并弘扬天台教观。

可见当时岐山仁瑞寺在恒志禅师的影响之下颇为宏壮,大振禅风,一时间龙象频集,四海闻名。


五、慈心善导顽愚,德重龙虎钦敬


岐山之上,本来树木遍野,荆棘当道,虎狼出没,住在当地的樵夫、牧童、村民等是轻易不敢进山的。

但是自从恒志禅师重振仁瑞寺法席之后,往来之人多了,人们也就渐渐地大起了胆子,穿行林中,完全没有了畏惧的意思。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那些樵夫和村民,更是经常成群结队地到山中随意伐木砍林。

一天,巡山的僧人抓住了十几个正在偷伐树木的村人,将他们押到寺中,请恒志禅师处置。

但是,意科之外的是,恒志禅师没有斥责他们,反而把他们全都放走了。

寺里僧人一见,赶紧劝告,说:

“这些村民,不是您的慈悲心肠所能感化得了的,现在,如果不禁约他们,怎也能保证这一片山林不受损坏呢?”

但恒志禅师却坚持己见,没有理会大家的劝说。村民果然没被禅师的慈悲心肠所感化,他们依然不时偷跑到山中砍伐林木。


▲绘画:杏庐

一时间,伐木之声不绝于耳。等到寺僧赶到时候,他们却早已轻车熟路,逃之夭夭了。

有一次,村民们趁一位巡山僧人不备,将僧人反缚双手捆绑在大树之上,然后伐倒树木,背起来就要走。

就在这时候,凭空跃出一只吊睛斑额猛虎,冲这些人奔赴过来,偷树人魂飞魄散,亡命逃散,从此再也不敢进山伐木了。

至此以后,“岐山寺,虎巡山;岐山僧,常闭关”的俗谚,便在附近一带传开了。

一时间闻名四海,大家对恒志禅师更是敬佩不已。

恒志禅师对待村人以慈悲为怀,多加怜悯,对待佛门中的弟子,则严格要求,整肃有加。

一次,有个僧人见山花烂漫,不觉心动,就采摘了一大把。当他正高高兴兴地把玩之际,不意却被恒志禅师撞见。

恒志禅师一见,马上斥责赏花僧人道:

“你作为沙门,不去努出参悟佛法,反而沉浸在花草之中。你到这荒山野岭干什么来了?转眼之间,生死便轮回,难道你真的就无动于衷吗?”

那个僧人一听,不觉涕泣哀痛,忏悔不已。

有一天,寺中一名沙弥发现一条毒蛇正缠身树干,准备掏食树上的幼鸟。

幼鸟见状,惊恐万分,又不会飞,只好坐以待毙。小沙弥马上进寺禀报恒志禅师。

恒志禅师便手执一根长竹竿,来到树前,用竹竿冲毒蛇使劲挥舞,毒蛇怒目相视。

禅师见状,厉声呵斥道:“

你之所以变为蛇身,正是因为嗔怒而致;现在你居然还不知悔改,反而恃强凌弱,难道你就不知道有比你更强大的东西,足以凌辱你吗?”

毒蛇一听,随即掉头下树,趴在禅师跟前,似作忏悔状。

禅师便为他说法,毒蛇也一动不动,静卧听讲。直到禅师说法完毕,蛇才掉头离去。

众人亲眼目睹,大为惊叹,就向禅师请教其中缘由。恒志禅师说道:

“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至人无心。入禽鸟不乱其群,近虎狼能驯其威。'我没有什么特殊法术,不过是当事临头之时,心中不见有蛇,不见有鸟,也不见有我,不见有物罢了!”

大家听罢,若有所悟。皆叹恒志禅师证悟超凡,道德高隆。


五、安详示寂,法水长流


光绪元年(1875年),恒志禅师身体感到不适,欲行将入寂。

考虑到常德有一段因缘,即将仁瑞寺交付自己的嗣法弟子暗镫禅师,命其住持岐山。

八月,恒志禅师由长沙抵达常德,不久,因病患痢疾,一日数十次而不进药,九月十六日,禅师语弟子曰:

“众生病,吾亦病;众生无病,吾亦无病。汝等善自保,毋以吾为虑。”

言后吉祥卧而入灭,异香满室,过七日入龛,颜色不变,禅师世寿六十五岁,僧腊二十七,同年十二月,弟子将恒志禅师法体安奉在岐山仁瑞寺开山懒放禅师灵塔下方。

恒志禅师有《岐山恒志禅师语录》一卷行世,考为后辈弟子根据恒志禅师日常开示结集而成。

根据《道状》记载:恒志禅师岐山曹洞宗法派(考恒志禅师从学法云海耀禅师得法,法云海耀是曹洞宗古爽派后裔,后恒志禅师中兴岐山仁瑞寺亦是明末曹洞宗湛然圆澄大师云门一系的道场,故恒志禅师剃派应该是南岳乘云宗法系,而法派应归到曹洞宗,故恒志禅师嗣法云海耀禅师为曹洞宗第三十九世。

抑或是中兴岐山仁瑞寺懒放禅师的曹洞宗法派,详情待考)嗣法弟子有:真常、精一、暗镫(继任岐山方丈)、田静、慧日、觉明、破颜、德清、增(尊)美、道和、证禅等二十人。

剃度弟子有:纯和、能仁、雪樵、信根、寄翰、知非、好心、腾辉、心法、超慧、不缚、心平等二十余人。受戒弟子有:明果、超禅、超宗等数十人,听闻其教法或座下参禅得益者无数。

寄禅敬安大师在《道状》中称:

“余曾侍师巾拂,亲承棒喝,故知师生平行履如是。师示寂十有七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时余主衡郡大罗汉寺法席,还山礼塔,抆泪焚香,据实谨状。师真已邈,梵行犹芳,龙华与寂寞之悲,鹤树失人天之萌,望垅神飞,瞻云掩泣,谨状生平,用存道迹。”

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到寄禅大师对于恒志禅师是十分敬佩的,而且与恒志禅师是有着深厚的师徒情谊,从后面寄禅、虚云等弟子的成就看来,我们更可以了解到恒志禅师的伟大行谊,不愧道范人天,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禅宗祖师。


▲摄影:缪雯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高僧释道安曾住仁瑞寺苦修,他说:岐山昔有小金山之称,八指头陀在此充行堂,太虚法师曾于卅二年(公元1943年)主持该寺。

恒志禅师中兴时,道风远播,有“岐山僧,常闭关,岐山歌,常存山”之歌流传。时岐山道风之正,可见一斑。


网编:释耀禅

一审:释明月

二审:释心祥

三审:李元春

磨镜台》

本文载于南岳佛教协会

《磨镜台》2022年第二期

【总第第肆拾肆期】

投稿邮箱:

mojingtai@263.net



扫码关注  南岳佛教  磨镜台


往期回顾BREAK AWAY

微信公众号纸团样式使用教程

135编辑器

我在寺院做义工——6年义工生活,我的青春与成长


“南岳济公”谷泉禅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